天氣轉冷、翻風落雨就關節痛?中醫解究原因+3組保養穴位

關節痛 中嬲

坊間有說「關節痛準過天文台」,因為天氣轉冷、翻風落雨,關節就會痛。為甚麼天氣轉變會令關節疼痛?註冊中醫師陳洁麗會為大家解究箇中原因,並教大家分辨3種「痹證」(關節痛)類型,讓大家了解自身關節痛的病因及特性,從而對症下藥。此外,陳醫師還分享3種保養關節的穴位配搭,以及推薦2款養生食療,讓大家從日常生活為關節保健,舒緩關節疼痛不適。

為何轉天氣特別易關節痛?

註冊中醫師陳洁麗接受《營養獅|醫師》訪問時表示,關節痛是大家對關節疾病的統稱,臨床上包含痛風、類風濕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肩周炎等。很多人說關節一痛就知道將要降溫落雨,笑言比天氣預報還準確,陳醫師解釋這是因為低溫情況下身體痛覺神經會變得敏感,尤其是關節周圍,而且溫度降低會導致血管收縮、血液循環變差、新陳代謝變慢,進而降低局部組織的修復能力,導致關節容易發炎及產生疼痛。

陳醫師指出,從中醫角度而言,關節痛多因為風、寒、濕邪侵襲人體經絡關節,導致氣血不通、經絡阻滯、關節凝滯,從而產生疼痛、僵直、麻木等症狀。而香港屬於亞熱帶氣候,空氣潮濕,溫度變化大,一到寒冬或季節交替的時節,風寒濕邪就容易侵犯人體經絡關節,所以關節不適的患者特別多。

此外,人體關節由骨骼、軟骨、韌帶、肌腱、滑囊等組成,中醫認為「肝主筋,脾主肌肉,腎主骨」,當身體內部肝脾腎的功能失調,關節血液循環不佳或陽氣不足,氣血虛弱,關節失養,再加上外部風寒濕邪入侵關節,就容易出現關節疼痛的情況。

中醫教你分清3種「痹證」(關節痛)

陳醫師表示,關節痛屬於中醫「痹證」的範疇,「痹」與「閉」同音,有阻塞不通的意思。關節痛的成因很多,風、寒、濕邪為最常見的外因,這三種邪氣導致的疼痛症狀各有不同,可細分為「行痹」、「痛痹」及「著痹」。

關節痛 中醫
3種「痹證」(關節痛)症狀
行痹又叫「風痹」,意即風邪繫絡,以疼痛位置不固定為特點。
手腳可能同時出現關節痠痛,痛感來得快去得也快,與現代醫學中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類似。
痛痹又叫「寒痹」,即是寒邪凝滯,氣血運行受阻,以疼痛程度劇烈為特點。
通常遇冷則加劇,熱敷則稍緩解,與現代醫學中的「痛風」症狀類似。
著痹又叫「濕痹」,意即濕邪阻絡,氣血不通則痛,以肌膚和關節沉重、麻木、無力為特點。
疼痛部位固定,與現代醫學中的「退化性關節炎」類似。

中醫教3組保養關節穴位

陳醫師還分享了3組改善關節痛的穴位配搭,讓大家平日透過簡單的穴位按摩來保養關節,強健筋骨,以及改善關節痛不適。

關節痛 中醫
穴位位置穴位功效
1. 陽陵泉配絕骨– 陽陵泉:小腿外側,當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
– 絕骨:小腿外側,外踝高點上3寸,腓骨後緣。
這兩個穴位是關節保健必備穴,分別是八會穴中的筋會(陽陵泉)和髓會(絕骨),經常按摩陽陵泉和絕骨,有疏利關節的作用,能強筋健骨。
2. 合谷配風市– 合谷:手背上,大拇指和食指的虎口間。
– 風市:大腿外側,直立垂手時中指尖所指處。
有祛風濕、通經絡的功效,針對風濕邪氣為主的關節痛。
3. 足三里配陰陵泉– 足三里:大腿外側,外膝眼下四橫指處。
– 陰陵泉: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下方凹陷處。
有健脾祛濕的功效,專門針對脾胃虛弱,濕氣偏盛的關節痛。

陳醫師又提醒,大家切勿因為有關節痛而不做運動,反而因為關節本身經絡阻滯、氣血不通,做適量運動才有助改善痛症,例如低強度的快步走、踏單車、瑜伽等,並在運動後充分拉伸肌肉關節。至於經常關節痛的患者,由於他們的關節結構相對脆弱,應避免足球、籃球、排球等高強度運動,以免加重關節壓力,使疼痛加劇,「應視乎關節疼痛位置調整運動方式,例如膝關節痛的患者,應避免著力點在膝蓋的瑜伽動作或太極拳。」

中醫推薦2款食療改善關節痛

除了穴位按摩之外,平日亦可透過飲食去幫助保養關節。陳醫師推薦下面2款食療,有強健筋骨、緩解腰膝酸軟等功效。

關節痛 中醫
關節痛 中醫

每個人的體質不盡相同,致病因素也有不同,如發現關節持續疼痛,建議盡早諮詢註冊中醫師意見及進行治療。

延伸閱讀:手指關節痛|6大關節炎症狀 你中了多少個?中醫師告訴你關節炎要怎麼治療!

Follow我們 Social Channel 得到最新資訊 :

IG: nutrilion.hk  | nutrilion.ec

FB: nutrili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