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有唇瘡?感染疱疹病毒是否無法根治?即睇唇瘡症狀及治療方法

唇瘡

唇瘡又稱唇疱疹,國外又會稱之為冷瘡 (Cold sores),是十分常見的病毒感染症狀,由單純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簡稱HSV)引起,通常表現為嘴唇附近出現小型水泡,也可以出現在在兩頰或手指等不同位置,裡面的分泌物充滿了具傳染性的疱疹病毒,因此很容易傳播給身邊人。到底為什麼會生唇瘡?唇瘡又是否無法根治?本文整合詳細資料為你詳細拆解唇瘡的成因,教你預防及治療方法!

為什麼會感染疱疹病毒?

說到疱疹病毒,很多人都會立即聯想起性病,便很容易誤認為唇瘡是性病的表徵,甚至認為只有性行為才會傳播,不過其實這種說法並不完全正確。事實上,大多數引發唇瘡的病毒均屬於第一型單純疱疹病毒(HSV-1),與主要透過性接觸傳播的第二型單純疱疹病毒(HSV-2)並不相同。HSV-1的傳染途徑主要包括透過接觸傳染,例如共用餐具、刮鬍刀和毛巾,或直接與帶病者有如親吻等的皮膚接觸,而因HSV-2感染唇瘡的個案並不常見,除非是為帶有疱疹病毒的人士口交等特殊的性行為才有機會感染唇瘡。

壓力大都會有唇瘡?

對唇瘡有點認識的讀者可能都知道,除了皮膚感染唇瘡的其中一個主因是壓力大,到底壓力大和唇瘡,甚至是疱疹病毒有什麼關係呢?其實唇瘡有很多形成原因,除了直接的皮膚感染之外,當我們疲勞過度、精神壓大力,或者患上感冒或其他疾病時,身體抵抗力會減弱,都會很容易生唇瘡。這是因為疱疹一型病毒即使在痊愈後仍會潛伏在其身體內,終生無法根治,並於患者身體抵抗力下降時再次活躍起來。

形成唇瘡的4大階段

階段症狀描述
初期階段– 嘴唇或嘴巴周圍出現刺痛或痕癢。
– 可能會有輕微的紅腫或發炎。
水泡形成階段– 在唇部或嘴巴周圍開始出現小型、充滿液體的水泡。
– 水泡周圍的皮膚可能會變得紅腫和敏感。
破裂階段– 水泡破裂,釋放出分泌物,這是最具傳染性的階段。
– 可能會感到疼痛或不適。
結痂階段– 破裂的水泡開始結痂,形成一層淺褐色或黃色的痂皮。
– 痂皮可能會變得乾燥並開始脫落,但不建議撕下痂皮,以免留下疤痕。
– 疼痛和不適會逐漸減少,但仍可能會感到輕微癢感或刺痛,直到皮膚完全康復。

除了上述常見的唇瘡症狀外,還有一些其他可能出現的症狀和相關問題,包括:

  1. 頸部或下巴的淋巴結腫大
  2. 發燒
  3. 頭痛
  4. 喉嚨痛和口腔潰瘍
  5. 口氣

預防唇瘡有妙法

由於唇瘡可以治愈,但不可根治,因此預防遠勝於治療。為免日後被唇瘡困擾,大家可以從以下4方面預防唇瘡:

增強免疫力

均衡飲食:攝取富含維他命C和其他抗氧化劑的食物。

適量運動:每週至少一個半小時的中等強度運動。

充足睡眠:每晚至少7-8小時的高質量睡眠。

做好個人衛生

勤洗手:特別是在接觸可能受到病毒污染的物品後。

避免接觸感染者:避免接觸正患有唇瘡的感染者。

不共用個人用品:如唇膏、牙刷或毛巾。

環境因素

防曬:使用SPF 30或以上的唇膏或護唇膏。

保持唇部濕潤:使用潤唇膏以防止唇部乾裂。

避免極端天氣:寒冷乾燥的天氣可能會誘發唇瘡。

維持心理健康

減壓:練習冥想、深呼吸或其他減壓技巧。

避免過度疲勞:確保有足夠的休息時間。

感染唇瘡點算好?唇瘡的治療方法

治療唇瘡有很多種方法,但都是旨在緩解症狀、加速自然康復過程,以及減少傳播風險。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治療方式:

  1. 藥物治療
    使用抗病毒藥物:如阿昔洛韋(Acyclovir)減少病毒活性,這種抗病毒藥可以有效對付一型和二型單純皰疹病毒。在香港,阿昔洛韋藥丸為處方藥物,藥膏則不屬於處方藥物,可自行到藥房購買。
  2. 舒緩不適
  • 使用具有抗病毒和抗炎性質的茶樹油緩解症狀,或使用蘆薈凝膠以舒緩燒灼感和減少紅腫。
  1. 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留意

使用乾淨棉花棒來塗抹凡士林,保持嘴唇濕潤,同時避免觸摸唇瘡,減少病毒傳播的風險。在飲食方面,應避免進食辛辣刺激的食物。

唇瘡的常見問題

1. 唇瘡和疱疹是同一回事嗎?

答:是的,唇瘡通常是由單純疱疹病毒(HSV-1)引起,也稱為口唇疱疹。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口唇問題都是唇瘡或疱疹。有其他狀況,如唇炎或口角炎,可能會有類似的症狀,因此最好是由醫生進行診斷。

2. 唇瘡會傳染嗎?

答:是的,唇瘡具有高度傳染性。它主要通過接觸傳播,包括親吻、共用飲料或個人護理用品等。即使在症狀消失後,病毒仍然存在於體內,有可能在某些觸發因素(如壓力、疲勞或免疫系統下降)下再次活躍。

3. 如何區分唇瘡和一般的唇裂?

答:唇瘡通常會開始為一個小水泡,並可能伴隨著疼痛、燒灼感或發熱。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水泡會破裂並形成瘡痂。相反,一般的唇裂通常是由於乾燥或缺水而引起的,並不會有水泡或瘡痂的形成。

Follow我們 Social Channel 得到最新資訊 :

IG: nutrilion.hk  | nutrilion.ec

FB: nutrili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