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養生重點-24節氣養生-秋天潤燥食療

秋分 | 飲食起居養生4大重點 + 中醫推介3款潤燥食療

中醫認為,秋分是一個陰陽平衡的節氣,但之後陰氣漸盛,陽氣漸收。秋屬金,與肺相應,氣候特點是乾燥(秋燥)。因此,秋分時節的養生保健重點在於:平衡陰陽、滋陰潤燥、收斂肺氣。
白露|入秋乾燥易誘發上呼吸道病及過敏 中醫5招強肺養生+潤肺食譜

白露|入秋乾燥易誘發上呼吸道病及過敏 中醫5招強肺養生+潤肺食譜

「白露」是秋季第三個節氣,白露時節北半球日照時間變短,日照強度減弱,溫度下降速度也逐漸加快,早晚溫差較大。早晨時份植物葉子上可見水氣凝結成晶瑩剔透、呈白色的露珠,因而作「白露」。
白帶異常|白帶量多或屬濕重警號!中醫教你分3大證型及感染症狀

白帶異常|白帶量多或屬濕重警號!中醫教你分3大證型及感染症狀

天氣濕熱,原來都會影響女性下陰健康?有註冊中醫師表示,白帶是判斷身體濕重的其中一個指標,如果白帶的流量、味道及顏色出現異常,就需要多加注意及改善生活習慣。她指出在中醫角度而言,白帶異常通常有3種證型,並可能反映有3種較常見的感染問題。以下會逐一解釋,並會分享7個日常生活保護私密處健康的小貼士。
暑氣有分陽暑陰暑?中醫提醒:曬後即涼冷氣反阻散熱

夏天中暑|暑氣有分陽暑陰暑?中醫警告:曬後即涼冷氣反阻散熱

雖然8月已過一半,但天氣仍然炎熱,未來一星期的每天最高溫度都超過30度,且相對濕度高達95%,相當悶熱。有中醫指出,坊間有不同的消暑方法,但要視乎身體出現陽暑抑或陰暑狀態,才去選擇解暑方式,否則可令暑氣悶在體內,難以散熱,影響健康。

處暑 | 暑濕困脾易疲乏精神不振 中醫推介3款養生湯水 舒緩秋乏乾燥不適

處暑時節,暑濕困脾易致秋乏,秋燥傷陰引發乾燥不適。中醫推介山藥蓮子百合湯、冬瓜薏米老鴨湯及沙參玉竹銀耳湯,健脾祛濕、滋陰潤燥,緩解疲乏與口乾。了解處暑中醫養生秘訣,調整飲食與生活方式,預防秋季不適!
產後抑鬱-中醫-中醫證型-產後抑鬱症狀

【產後抑鬱】情緒低落、失眠?中醫解析3大證型與調理食療方案

新手媽媽在產後常因專注照顧新生兒而忽略自身情緒,甚至未察覺已患上產後抑鬱症。從中醫角度看,產後抑鬱與氣血虧虛、臟腑失調密切相關。本文邀請喜樹中醫註冊中醫師,分享三大常見產後抑鬱證型、調理方案及食療推薦,助新手爸媽關注情緒變化,恢復身心健康。

立秋易口鼻乾燥、咽癢乾咳 宜滋陰潤燥潤肺生津|附3大養生貼士+保健食療

「雲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2025年8月7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立秋」的日子,立秋為陽氣斂降、陰氣漸生之樞紐。燥金主令,肅降之氣始盛,最易耗傷肺津。當以「養收」為則,貫徹「潤燥護肺、斂神安中」之法,順應天地氣機轉樞。
中醫-食飯飲水-水飲病-飯水分離法

食飯時飲水對胃唔好?這3類人不宜食飯飲水!中醫拆解水飲病及飯水分離法

關於吃飯時可否喝水,眾說紛紜。有人說這對腸胃不好,有人卻說這是多年來一貫的飲食習慣,並無不妥。究竟哪種說法才是正確?今次特別邀請到註冊中醫張天慧中醫師,為大家拆解這個「都市傳說」,一起來看看到底吃飯是否也需要「乾濕分離」!
大暑-中醫-養生-袪濕食譜

大暑 | 全年最熱!中醫推介2款清熱消暑健脾袪濕食譜+飲食宜忌小貼士

之前每日都像置身於焗爐般,原來都未算最熱?明日(7月22日)正式踏入大暑,大暑是夏季最後一個節氣,亦是一年中最熱之時!註冊中醫方鎧恩醫師特別為大家推介2款清熱消暑食療、亦提醒大家大暑時節的養生重點及飲食宜忌,減低炎熱天氣引起的各種身體不適。
養生湯水-海帶排骨黃豆湯-懷孕湯水

【養生湯水】海帶排骨黃豆湯 清熱解毒 緩解孕婦水腫| 附食譜及影片教學

炎炎夏日想消暑,卻怕凍飲傷脾胃?必定要試試這一款由註冊中醫梁佩儀醫師推介的海帶黃豆排骨湯!海帶鹹寒利水,黃豆健脾利濕,可以幫助身體消暑降溫,緩解因高溫引起的不適。此湯水亦有助舒緩孕婦水腫,減輕腳腫症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