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易口鼻乾燥、咽癢乾咳 宜滋陰潤燥潤肺生津|附3大養生貼士+保健食療
「雲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2025年8月7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立秋」的日子,立秋為陽氣斂降、陰氣漸生之樞紐。燥金主令,肅降之氣始盛,最易耗傷肺津。當以「養收」為則,貫徹「潤燥護肺、斂神安中」之法,順應天地氣機轉樞。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言:「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立秋正是「容平」之始。此時,陽氣由夏日的向外發散轉向沉降收斂,陰氣始萌動升發。人體亦隨天地之氣而動,氣血運行隨之由表趨裏,以順應秋日的肅降之勢。故《素問》又提示:「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調攝心神,勿令情志過激,以免擾動肺金。
立秋起易口鼻乾燥、咽癢乾咳、皮膚乾裂
秋季在五行中屬金,與人體肺臟相應。肺為嬌臟,喜潤惡燥,又主皮毛,開竅於鼻。立秋後燥氣漸盛,易傷肺津,引發口鼻乾燥、咽癢乾咳、皮膚緊繃甚至皸裂等不適。此時養生,重在「潤」,兼以「收」為要。
立秋養生3大重點
1. 飲食調養以「滋陰潤燥」為主
秋日潤肺生津之品不可缺,同日可多服用以下食物:
梨(生食清熱,熟食滋陰);
百合(清心潤肺);
銀耳(滋陰潤燥);
蓮藕(清熱生津);
蜂蜜(潤燥解毒);
枇杷(潤肺止咳)等。
此外,可適度增酸少辛,因酸味有助收斂肺氣,可適當食用葡萄、石榴、山楂、烏梅等;而辛味如薑、蔥、蒜、辣椒等發散之物則需減量,以防助燥傷陰。
2. 起居作息順應「秋收」之勢
《內經》倡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即適當早睡以順應陰長,早起使肺氣得以舒展,助陽氣升發。避開午時烈日,於清晨或傍晚涼爽時分活動最為相宜。
「秋凍」須有度:「春捂秋凍」,意在增強耐寒力,但絕非盲目受凍。尤其老人、兒童及體弱者,需關注頸、背、腹、足等關鍵部位保暖。可薄衣多層,遇風或早晚寒涼時及時添衣,以「薄而不露」為原則。
運動宜緩收:秋日應避免劇烈運動,宜選擇太極拳、八段錦、散步、慢跑等和緩項目,微微汗出即可,避免大汗淋漓耗傷津液。酉時(17-19點)腎經當令,此時散步或輕緩運動有助於滋養肺腎。
3. 情志調攝貴在「安寧」
秋日萬物凋零易引人感傷,所謂「悲秋」。中醫認為「憂傷肺」,過度悲憂會損傷肺氣。因此,立秋後需格外注重精神內守,保持內心恬淡寧靜;多接觸陽光;參與輕鬆社交;培養雅致愛好,如書法、琴藝、花藝等。
多登高望遠以調暢氣機。古人秋日登高習俗,強身之餘,更借山川壯闊滌蕩胸中鬱結,使金木之氣得以暢達。避免情緒大起大落。秋氣肅殺,宜收斂神氣,使志安寧,以平和心境應對外界變化。
2款立秋保健食療 助滋陰潤燥
1. 百合銀耳雪梨羹
功效:潤肺生津、清心安神,緩解秋燥乾咳、皮膚緊繃。適合陰虛燥咳、失眠人士。
材料(2人份):
銀耳15克鮮百合50克雪梨1個蓮子20克冰糖15克枸杞10粒
做法:
銀耳冷水泡發2小時,剪去黃色硬蒂,撕成小朵。
鮮百合剝片洗淨。
雪梨去皮去核,切成1.5cm小塊;蓮子去芯,溫水浸泡1小時。
完成上述步驟後,將銀耳及蓮子放入砂鍋,加800毫升清水,大火煮沸後轉小火燉40分鐘,至銀耳出膠。
加入雪梨塊和百合,繼續燉20分鐘。最後加入冰糖和枸杞,攪勻煮5分鐘關火即成。
2. 山藥芡實老鴨湯
功效:滋陰養胃、健脾祛濕,適合初秋「貼膘」不膩滯。適合脾虛濕重,平素易消化不良人士。
材料(2人份):
老鴨肉 400克新鮮山藥200克芡實30克薏苡仁 20克玉竹10克茯苓 15克薑3片鹽適量
做法
鴨肉切塊,冷水入鍋加薑片焯燙,煮沸3分鐘撇去浮沫,撈出洗淨。
山藥去皮後滾刀切塊,浸泡鹽水防氧化(戴手套處理)。
芡實、炒薏米、玉竹、茯苓洗淨備用。
完成上述步驟後,將鴨肉、芡實、薏米、玉竹、茯苓、薑片放入砂鍋,加1200毫升清水。大火燒開轉小火慢燉1小時;加入山藥塊,燉30分鐘至山藥軟糯。關火前5分鐘加鹽調味,撇去表面浮油。
總括而言,立秋宜潤燥以保肺陰,安神以平肅氣,緩行以合秋收。使形神與天地之氣相合,乃立秋養攝之要義。
撰文:博愛醫院註冊中醫師郭君寶
編輯:NutriLion EC編輯部
延伸閱讀:老黃瓜湯|去濕熱必飲「老黃瓜紅蘿蔔粟米豬𦟌湯」 適合濕熱體質人士
食飯時飲水對胃唔好?這3類人不宜食飯飲水!中醫拆解水飲病及飯水分離法
關於吃飯時可否喝水,眾說紛紜。有人說這對腸胃不好,有人卻說這是多年來一貫的飲食習慣,並無不妥。究竟哪種說法才是正確?今次特別邀請到註冊中醫張天慧中醫師,為大家拆解這個「都市傳說」,一起來看看到底吃飯是否也需要「乾濕分離」!
大暑 | 全年最熱!中醫推介2款清熱消暑健脾袪濕食譜+飲食宜忌小貼士
之前每日都像置身於焗爐般,原來都未算最熱?明日(7月22日)正式踏入大暑,大暑是夏季最後一個節氣,亦是一年中最熱之時!註冊中醫方鎧恩醫師特別為大家推介2款清熱消暑食療、亦提醒大家大暑時節的養生重點及飲食宜忌,減低炎熱天氣引起的各種身體不適。
【養生湯水】海帶排骨黃豆湯 清熱解毒 緩解孕婦水腫| 附食譜及影片教學
炎炎夏日想消暑,卻怕凍飲傷脾胃?必定要試試這一款由註冊中醫梁佩儀醫師推介的海帶黃豆排骨湯!海帶鹹寒利水,黃豆健脾利濕,可以幫助身體消暑降溫,緩解因高溫引起的不適。此湯水亦有助舒緩孕婦水腫,減輕腳腫症狀!
小暑|暑濕為患易引發中暑、腸胃不適 中醫教飲食養生+3款清熱食譜
「小暑」是夏季第五個節氣,也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一個節氣,正是炎熱潮濕的季節。通常在每年陽曆的7月6日、7月7日或7月8日(2025年是7月7日)。 小暑的來臨表示天氣開始炎熱,但仍未到最熱的時候。 小暑過後,天氣會一天比一天熱,諺語說「小暑過,一日熱三分」,表示小暑過後,氣溫會逐漸升高。
中醫推薦五指毛桃白背木耳湯 「血管清道夫」活血祛濕| 附食譜及影片教學
成經常感到疲倦又欠精神?今次邀請到註冊中醫師陳志勇為大家介紹靚湯食譜 — 五指毛桃白背木耳湯。五指毛桃可以健脾補肺、行氣利濕、舒筋活絡;紅棗可以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白背木耳可以補益氣血、潤肺益胃、活血潤燥,被譽為「血管清道夫」,特別適合關注高血脂、高血壓、冠心病及中風人士保健之用!
夏至養生|中醫教你3大養生秘訣 — 飲食宜忌、穴位+食譜!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的第10個節氣,有盛夏來臨的意思,亦是全年之中白晝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從中醫角度而言,這是陽氣最旺盛,陰氣初生的日子。夏至天氣炎熱,多雨而且潮濕,是屬於長夏的季節,暑邪為當季的主氣,中醫師提醒大家要提防中暑,並分享3個夏至養生小貼士。
【養生湯水】黃芪豆腐鯽魚湯 健脾補氣孕婦都啱飲! | 附食譜及影片教學
魚湯彷彿有種獨特的魅力,味道特別香甜濃郁。如果想在這時節健脾補氣,甚麼湯水較好?註冊中醫梁佩儀醫師分享,黃芪有補益脾肺之氣功效,配搭優質蛋白質鯽魚和豆腐,營養豐富。而且這款湯水對孕婦亦非常有益,有助固胎氣及防止孕期濕熱堆積,是十分不錯的懷孕湯水。
濕氣重|奶茶、壽司、乳酪都係濕?中醫:少吃9種致濕飲食|教你檢視濕重特徵
來到春夏季節,天氣變得潮濕多雨,身體變得易倦欠精神,令大家都很關注「濕氣重」的問題。註冊中醫師徐澤昌博士指出,當身體代謝不到水分,水分超過身體能處理的極限,就會形成「濕」。他列出9種日常十分常見的致濕飲食,上榜的還包括港人喜愛的咖啡及奶茶!
【懷孕湯水】中醫推介山藥蓮子瘦肉湯改善食欲不振 | 附食譜及影片教學
懷孕期間出現頻繁孕吐、食慾不振?各位準媽媽的辛酸我們都聽到了!今次特別邀請了註冊中醫梁佩儀醫師,為大家分享「中醫孕期調養三階段原則」,首次介紹適合懷孕初期(1-3月)的養胎氣嘅湯水,有助健脾胃、寧心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