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理月經】月經失調?中醫幫你公開成因!

月經失調中醫

中醫治療月經失調方法,並不只跟據經期長短異常而下診,還有經量過多過少、痛經、腹瀉等。而調經中醫要先分辨月經失調性質,再對症下藥。想知道中醫調經方法?立即查看!

月經失調定義

以現代女性標準,正常月經週期長約28天(或21至35天左右),以月經來潮首天為週期開始。月經來潮天數大約3至7天左右,然後就不再出血,直至下次經期開始。正常的經期血量會隨著來潮天數變少,最多時約35-80 ml(即2-3小時換一片衛生棉)左右。

以上因素會隨著體質或生活習慣有微微改變,但是如果發生異常或不適,例如月經週期不規律(提早或推遲一星期以上)、月經量過多過少、痛經、眩暈、腹瀉便秘等,就是月經失調了。

月經失調中醫成因

對於月經失調中醫大多認為與損傷沖任二脈有關。沖脈與任脈屬於奇經八脈之二,沖脈能調節十二經氣血,而任脈能調節全身陰經氣血。當二脈通暢,經血就會適時而下;相反就會累及一身氣血失調,月經不順。中醫認為阻塞二脈的原因,大多和肝、脾、腎有關。肝與情緒壓力相關,若肝氣疏泄過度或不足,經期便會提早或延後。脾與氣血生成有關,而腎與水液代謝有關。若脾腎陽虛,水液代謝差會堆積痰濕,是肥胖常見原因之一。這些痰濕廢物阻塞經絡,就會導致月經失調。

除了先天體質,還有以下因素導致肝脾腎功能失調,引致氣血不和而阻塞沖任二脈:

失調因素失調原因和症狀
常患感冒氣血難以充盈胞宮(子宮)。導致月經過少、周期不準。
久病、生育、性生活頻繁傷害腎氣。導致經血量過少。
長時間精神壓力大、情緒不穩肝氣郁結,氣血循行受阻。導致月經周期混亂、痛經。
情緒抑鬱、熬夜、常進食辛辣燥熱的食物造成陽盛陰虛,產生實熱或虛熱。導致經血提前排出。
挑食、節食食物是氣血來源之一。攝取不足會導致脾胃虛弱,無以充盈胞宮。導致月經過少,甚至閉經。
過食寒涼生冷的食物血液循環阻滯。導致經血排出不暢。
肥胖、暴飲暴食促進痰濕產生,阻滯氣血循行。導致痛經、周期混亂。

 由此可見,月經失調的成因非常多樣,所以中醫調經時會根據患者體質、證型而辨別論證,對症下藥。

月經失調常見類型和症狀

中醫治療月經失調時,經常把月經失調歸納為以下5種類型,方便中醫調經。

肝鬱氣滯血瘀型

這種月經失調大多因長時間精神壓力大,情緒抑鬱不暢而起。抑鬱會引起氣滯,長久就會生成血瘀,令經血排出不暢。常見症狀有經期延後甚至數月不來、月經量變少、經血色暗有血塊、明顯下腹悶脹、胸悶乳脹、情緒不穩易怒、頭痛嚴重、舌頭暗而有瘀斑等。至於調經中醫會幫忙疏肝理氣,活血化瘀,常用藥有如當歸、白芍、川芎、柴胡、桔梗等。

寒凝血瘀型

這種月經失調主要因身體受到寒邪傷寒造成。現代人常待在冷氣地方、衣服過於單薄、吃生冷寒涼的食物等,引致血遇寒則凝,生成血瘀令排經不暢。常見症狀有經痛、手腳冰冷、小腹冷痛、面色蒼白、舌頭淡色苔白等。這種經痛熱敷後會減緩,而至於調經中醫會常用藥如黃耆、人參、當歸、肉桂、阿膠、生薑等。

肝腎兩虛型

這種月經失調主要因熬夜、過度操勞、精神壓力大等,常見於接近更年期、早期性卵巢衰竭、產後、多次墮胎或流產的人。這些因素會損傷腎氣腎精,以致氣血不足。常見症狀有經期延後甚至數月不來、早發性停經、來潮初期經量已經很少、經色黯淡、面色蒼白、畏寒肢冷、眩暈耳鳴、夜尿頻密,舌頭淡白等。至於調經中醫則重在補益肝腎,調經養血,常用藥如龜板、枸杞、菟絲子、山藥、鹿角膠、仙茅等。

氣血虛弱型

這種月經失調大多因體質虛弱、大病初癒、飲食勞倦(不節制)、思慮過度等。這樣會導致脾胃虛弱,而令氣血生化不足。主要症狀有經期延後、月經不止或量少至閉經、經血色淡、面色蒼白萎黃、頭暈心悸、手腳冰冷、食慾差或腹瀉、舌頭淡紅等。至於調經中醫會幫其益氣補血,溫經止痛,常用藥如人參、黃耆、白朮、炙甘草、茯苓、當歸、白芍等。

痰濕陽虛型

「痰濕」是由氣血津液運化失調、水濕停聚成痰而成。這種月經失調大多因暴飲暴食、吃過多油膩食物、年老久病、缺乏運動、消化能力本身不足、四季環境因素等,導致濕氣纏身凝聚,堆積痰濕。痰濕陽虛常見於肥胖人士,主要症狀有月經延後或不來、經血量少、色淡質稀、閉經、疲倦無力、怕冷、頭暈耳鳴、痰或白帶多、腰膝痠軟、舌體胖大、舌苔白膩等。中醫治療月經失調主要溫補腎陽,祛濕化痰。常用藥有陳皮、茯苓、甘草、天南星、薏苡仁、川牛膝、蒼朮等。

月經失調症狀

不只是月經經期或血量異常,經痛、經期腹瀉和閉經也屬於月經失調症狀!

經痛

很多人以為經痛非常普遍就必然會發生,但其實不是!月經來潮時,中醫認為有一點腹部不適屬正常,但是會疼痛難耐就非常異常了。以上說到月經失調中醫會分成不同類型,所以連帶經痛也有不同性質,下面就有幾種經痛,以及相應症狀:

經痛性質經痛症狀
肝鬱氣滯血瘀型經前乳房脹痛。經前或經期首兩天下腹經痛。經色紫暗。有較多或較大血塊,血塊排出後疼痛減少。 
寒凝血瘀型經痛經期間下腹冷痛,熱敷能減輕疼痛。 經色紫暗。有較多或較大血塊。平日已經手足冰冷,經期更甚。
氣血不足型經痛月經量少、色淡、質薄如水。 經期三天或完結後小腹輕微疼痛,按摩下腹時能緩解疼痛。 平日容易氣短、頭暈、易乏等。

了解更多:【調理月經】中醫教你調理月經,讓你減少經期不適!

經期腹瀉

經期腹瀉又名「經行泄瀉」,不少女性都有這個問題。中醫認為經行泄瀉與人體脾腎虛弱有關。月經時經血排出,氣血因此流失,脾腎也會因而變虛。因此,其運化水濕功能變差,就會讓濕氣跑到腸胃造成腹瀉。如果本身體質壯健、陽氣充足,最多只是大便變軟、食慾變差、腰痠背痛、怕冷等,也不致於腹瀉出現。但若本來脾腎較虛,來經時氣血流失就會令情況更甚,導致下腹寒滯,大便就會變得稀爛,引致腹瀉甚至「五更瀉」(清晨會肚痛泄瀉)的情況。

建議有經行泄瀉的人士,最好至少在月經一週前戒掉生冷飲食。平時也少穿低腰露腰的衣物,以防肚腹受寒氣侵襲。在經期三天前也可以喝薑茶,有扶陽止瀉作用。此外,放鬆情緒也可減少肝鬱,對脾胃刺激較少,減低腹瀉機會。

閉經

閉經是指屬生育年齡女性無月經或月經停止,是月經失調較極端的情況。女孩子第一次月經叫「初經」,普遍發生於青春期(約10-15歲)。由於青春期發育尚未完全,因此初經後 2-3年內月經異常也不用太擔心。可是以現代標準,如果16歲還沒有初經,或者沒有第二性徵發育(如乳房形成等),就有可能是原發性閉經,最好儘快去婦產科檢查。另一種情況是次發性閉經,常見於已有過月經,卻月經停止半年以上,或停經超過3次自身月經周期的人。注意青春期前、懷孕或哺乳期,及絕經期(即更年期)的月經停止並不屬於閉經,是正常的生理性閉經。

中醫治療月經失調,會分為虛、實兩方面。虛者閉經是因身體氣血化生不足而導致無血;而實者則是病邪阻滯沖任二脈而致經血不通,兩者均令血量低落而月經停閉。而閉經大多源於久病傷腎、過食肥膩或生冷食物、憂思鬱慮等問題引起。中醫調經會配合補氣血、調肝腎、疏肝及活血等各種方法治療,以補充氣血和疏通沖任二脈,確保來潮適量且暢順。

如何改善月經失調

中醫治療月經失調,不外乎從飲食和按摩穴道做起。按照上面的不同類型,調經時也有以下不同湯水茶品推薦,讓你從日常中調理身體,舒緩經期不適:

月經失調類型相應食療
氣滯血瘀型玫塊花大麥陳皮茶 玫塊花、大麥、陳皮焗15分鐘可飲用。
寒凝血瘀型 紅糖薑茶 生薑切片加水3.5碗煮。15分鐘後加紅糖適量即可。
肝腎兩虛型杜仲山黑豆湯黑豆洗淨浸泡。淮山洗淨祛皮切塊。瘦肉汆水備用。杜仲與少許鹽水一起慢火炒至微微變色。將所有材料放入水中以大火煲滾。煲滾後,改為小火煲約1小時。加鹽調味即成。
氣血虛弱型熟地烏雞湯桂圓、枸杞洗淨。熟地洗淨切塊備用。烏雞洗淨清除內臟並且汆水。將所有材料放入水中以大火煲滾。煲滾後,改為小火煲約1小時。加鹽調味即成。
痰濕陽虛型
茯苓薏米扁豆湯生熟薏米、扁豆洗淨浸泡。豬骨汆水。將所有材料放入水中以大火煲滾。煲滾後,改為小火煲約1小時。加鹽調味即成。

此外,你也可以嘗試按摩一下穴位,為你舒緩月經失調不適:

  • 足三里穴:小腿前外側,膝蓋下約四橫指。
  • 血海穴:膝蓋骨內側邊上往三指橫寬。
  • 三陰交穴:腳踝內側突起往上 4 橫指寬處。
  • 合谷穴:手掌虎口,大拇指與食指掌骨間靠近食指處。
  • 太衝穴:腳拇趾與腳食趾指縫交界點,往上 2 橫指處。
  • 豐隆穴:膝蓋骨外側陷下處,與外腳踝連線的中點。

看到這裡,相信你已經知道不少中醫治療月經失調時的分辨準則,和中醫調經方法!最後提提你,調經中醫非常注重體質和治療方法互相配合,這樣才不會出現副作用或加劇不適。因此如果你對你的體質或月經失調中醫方法有任何疑問,記得要去詢問專業人士,才能有效治療月經失調!

免責聲明:本網頁所提供的資料只作參考用途。 對於本網頁所載任何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本公司一概拒絕承認任何隱含的及/或明示的保證,並且不會就此作出任何陳述。

讓 Nutrilion 成為你的營養師,帶大家從生活、運動、常見疾病及營養方面入手了解正確養生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