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抑鬱】情緒低落、失眠?中醫解析3大證型與調理食療方案

產後抑鬱-中醫-中醫證型-產後抑鬱症狀

產後抑鬱 | 新手媽媽在產後常因專注照顧新生兒而忽略自身情緒,甚至未察覺已患上產後抑鬱症。根據香港大學2024年一項研究,約30%的新手媽媽曾出現產後抑鬱症狀,高於全球18%的平均水平。從中醫角度看,產後抑鬱與氣血虧虛、臟腑失調密切相關。本文邀請喜樹中醫註冊中醫師,分享三大常見產後抑鬱證型、調理方案及食療推薦,助新手爸媽關注情緒變化,恢復身心健康。

三大產後抑鬱常見證型

產後抑鬱症的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首先,分娩過程中的疼痛、出血、體力消耗等,會導致產婦身體和心理的雙重應激,容易引發抑鬱情緒。其次,產後激素水準的急劇變化,如雌激素、孕激素的下降,也可能影響大腦神經遞質的平衡,導致抑鬱癥狀的出現。此外,家庭關係、經濟壓力、育兒壓力等社會因素,也會增加產婦患產後抑鬱症的風險。

產後抑鬱多在產後2周內發病,生產後4~6周癥狀明顯。 中醫稱之為「產後情志異常」「產後髒躁」「產後鬱證」「產後憂鬱」。 產後抑鬱關係到母嬰的健康,關係到家庭的和諧,因此越來越受到家庭和社會的關注。

臨床上,產後抑鬱的中醫證型主要包括肝鬱氣結、心脾兩虛及瘀血內阻等,症狀表現多樣:

1. 心血不足證

主要證候:產後情緒低落,沉默寡言,常感悲傷欲哭,伴心悸健忘、失眠多夢、神疲乏力,面色蒼白或萎黃、惡露量多。舌頭偏淡,舌苔薄白,脈搏細弱(中醫診斷脈象偏弱,顯示氣血不足)。

成因:分娩耗損氣血,導致心臟供血不足,影響精神情緒。

中藥調理:常用天王補心丹合歸脾湯,補血養心、安神助眠。

針灸治療:選取肝俞、腎俞、關元、氣海、三陰交等穴位,採用補法(溫和刺激以增強氣血)並配合艾灸,促進氣血恢復。

中醫-產後抑鬱-證型

2. 肝氣鬱結證

主要證候:產後心情抑鬱或易怒,心神不寧,難以入睡或多惡夢,易驚醒,伴胸脅、惡露量或多或少,色紫暗,有血塊、乳房脹痛,愛嘆氣。舌頭淡紅,舌苔薄白,脈象偏緊(中醫稱「脈弦」,表示氣機不暢)。

成因:產後情緒壓力或氣血運行不暢,導致肝氣鬱結,影響情緒穩定。

中藥調理:使用逍遙散加夜交藤、合歡皮、磁石、柏子仁,疏肝解鬱、鎮靜安神。

針灸治療:選取肝俞、心俞、內關、神門、三陰交等穴位,採用瀉法(較強刺激),以疏通氣機。

3. 血瘀證

    主要證候:產後抑鬱寡歡,沉默寡言或喜怒無常,失眠多夢,伴惡露不下或排出不暢、色紫有塊,小腹疼痛(按壓更痛),面色晦暗。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象滯澀(中醫診斷血流不暢)。

    成因:分娩後瘀血滯留,阻礙氣血運行,影響情緒與身體恢復。

    中藥調理:採用癲狂夢醒湯加龍骨、牡蠣、酸棗仁,活血化瘀、鎮靜安神。

    穴位按摩:平時可按摩風池穴、肩井穴緩解頭暈,或點按足三裡、三陰交穴調節肝腎功能,促進情志舒暢,內關、太沖寧心安神、疏肝理氣。

    產後抑鬱中醫食療方案

    建議可適量食用桂圓紅棗粥和飲用玫瑰花茶。桂圓有助補益心脾、養血安神,紅棗補中益氣,幫助補充氣血;而玫瑰花茶則能疏肝解郁,舒緩情緒。

    產後抑鬱能完全康復嗎?有甚麼方法可以預防?

    產後抑鬱若及早透過中醫調理、藥物及心理治療,大多數患者可於數月內顯著改善,恢復身心平衡。中醫強調「治未病」,透過氣血調理與情志疏導,結合家庭支援與自我管理,可有效降低產後抑鬱風險。以下從家庭支援、自我調節及專業干預三方面,提供實用預防策略。

    家庭支援與情感關懷

    • 分擔育兒責任:丈夫主動參與夜間哺乳、換尿布等,確保產婦每日連續睡眠至少4小時,促進氣血恢復。
    • 情感陪伴:家人關注產婦情緒變化,耐心傾聽,及時疏導自責或焦慮情緒,營造溫馨家庭氛圍。
    • 中醫建議:家人可學習簡單穴位按摩,如按揉內關、三陰交穴(位於手腕內側和小腿內側),每日5-10分鐘,助產婦寧心安神。

    自我調節策略

    保障核心生理需求:

    • 睡眠優先:利用嬰兒小睡時段同步補眠,必要時聘請育兒助理,確保每日休息充足,促進氣血運行。
    • 均衡飲食:選擇清淡營養食物,如桂圓紅棗粥(補血安神),避免辛辣、高糖食物以免加重肝氣鬱結。
    • 中醫食療:每日飲用玫瑰花茶(5-10克玫瑰花加沸水沖泡),疏肝解鬱,舒緩情緒。

    主動心理調適:

    • 適度運動:每日進行15-30分鐘產後瑜伽或散步,促進多巴胺分泌,緩解壓力;可配合按摩太衝穴(足背第一、二趾間),疏肝理氣。
    • 維持社交:定期與朋友聚會、看電影,保持社交聯繫,減輕孤獨感。
    • 情緒管理:學習冥想或深呼吸技巧,每次5-10分鐘,快速平復情緒波動。

    專業預防干預

    • 產前心理建設:夫妻參加孕婦課堂,學習育兒知識與壓力應對技巧;可諮詢中醫師,提前調理氣血,預防產後抑鬱。
    • 中醫調理:產前可透過針灸(如取穴關元、三陰交)或中藥(如當歸補血湯),調節氣血,增強體質。
    • 緊急預警機制:若產婦出現持續哭泣、自傷念頭或排斥嬰兒行為,立即尋求中醫或心理專業協助,避免症狀惡化。

    嗚謝:喜樹中醫 @hesucmd
    編輯:NutriLion EC編輯部


    ^資料參考:
    1. 港大醫學院發現延長有薪產假或能減少婦女產後抑鬱個案達22%
    2. Extend Paid Maternity Leave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Maternal Mental Health in Hong Kong

    Follow我們 Social Channel 得到最新資訊 :

    IG: nutriLion.hk  | nutriLion.ec | nutriLion.cook

    YouTube: @Nutrilion.healthylife

    FB: nutriLi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