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2025年8月7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立秋」的日子,立秋為陽氣斂降、陰氣漸生之樞紐。燥金主令,肅降之氣始盛,最易耗傷肺津。當以「養收」為則,貫徹「潤燥護肺、斂神安中」之法,順應天地氣機轉樞。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言:「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立秋正是「容平」之始。此時,陽氣由夏日的向外發散轉向沉降收斂,陰氣始萌動升發。人體亦隨天地之氣而動,氣血運行隨之由表趨裏,以順應秋日的肅降之勢。故《素問》又提示:「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調攝心神,勿令情志過激,以免擾動肺金。
立秋起易口鼻乾燥、咽癢乾咳、皮膚乾裂
秋季在五行中屬金,與人體肺臟相應。肺為嬌臟,喜潤惡燥,又主皮毛,開竅於鼻。立秋後燥氣漸盛,易傷肺津,引發口鼻乾燥、咽癢乾咳、皮膚緊繃甚至皸裂等不適。此時養生,重在「潤」,兼以「收」為要。

立秋養生3大重點
1. 飲食調養以「滋陰潤燥」為主
秋日潤肺生津之品不可缺,同日可多服用以下食物:
- 梨(生食清熱,熟食滋陰);
- 百合(清心潤肺);
- 銀耳(滋陰潤燥);
- 蓮藕(清熱生津);
- 蜂蜜(潤燥解毒);
- 枇杷(潤肺止咳)等。
此外,可適度增酸少辛,因酸味有助收斂肺氣,可適當食用葡萄、石榴、山楂、烏梅等;而辛味如薑、蔥、蒜、辣椒等發散之物則需減量,以防助燥傷陰。
2. 起居作息順應「秋收」之勢
《內經》倡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即適當早睡以順應陰長,早起使肺氣得以舒展,助陽氣升發。避開午時烈日,於清晨或傍晚涼爽時分活動最為相宜。
「秋凍」須有度:「春捂秋凍」,意在增強耐寒力,但絕非盲目受凍。尤其老人、兒童及體弱者,需關注頸、背、腹、足等關鍵部位保暖。可薄衣多層,遇風或早晚寒涼時及時添衣,以「薄而不露」為原則。
運動宜緩收:秋日應避免劇烈運動,宜選擇太極拳、八段錦、散步、慢跑等和緩項目,微微汗出即可,避免大汗淋漓耗傷津液。酉時(17-19點)腎經當令,此時散步或輕緩運動有助於滋養肺腎。
3. 情志調攝貴在「安寧」
秋日萬物凋零易引人感傷,所謂「悲秋」。中醫認為「憂傷肺」,過度悲憂會損傷肺氣。因此,立秋後需格外注重精神內守,保持內心恬淡寧靜;多接觸陽光;參與輕鬆社交;培養雅致愛好,如書法、琴藝、花藝等。
多登高望遠以調暢氣機。古人秋日登高習俗,強身之餘,更借山川壯闊滌蕩胸中鬱結,使金木之氣得以暢達。避免情緒大起大落。秋氣肅殺,宜收斂神氣,使志安寧,以平和心境應對外界變化。
2款立秋保健食療 助滋陰潤燥
1. 百合銀耳雪梨羹

功效:潤肺生津、清心安神,緩解秋燥乾咳、皮膚緊繃。適合陰虛燥咳、失眠人士。
材料(2人份):
銀耳 | 15克 |
鮮百合 | 50克 |
雪梨 | 1個 |
蓮子 | 20克 |
冰糖 | 15克 |
枸杞 | 10粒 |
做法:
- 銀耳冷水泡發2小時,剪去黃色硬蒂,撕成小朵。
- 鮮百合剝片洗淨。
- 雪梨去皮去核,切成1.5cm小塊;蓮子去芯,溫水浸泡1小時。
- 完成上述步驟後,將銀耳及蓮子放入砂鍋,加800毫升清水,大火煮沸後轉小火燉40分鐘,至銀耳出膠。
- 加入雪梨塊和百合,繼續燉20分鐘。最後加入冰糖和枸杞,攪勻煮5分鐘關火即成。
2. 山藥芡實老鴨湯

功效:滋陰養胃、健脾祛濕,適合初秋「貼膘」不膩滯。適合脾虛濕重,平素易消化不良人士。
材料(2人份):
老鴨肉 | 400克 |
新鮮山藥 | 200克 |
芡實 | 30克 |
薏苡仁 | 20克 |
玉竹 | 10克 |
茯苓 | 15克 |
薑 | 3片 |
鹽 | 適量 |
做法
- 鴨肉切塊,冷水入鍋加薑片焯燙,煮沸3分鐘撇去浮沫,撈出洗淨。
- 山藥去皮後滾刀切塊,浸泡鹽水防氧化(戴手套處理)。
- 芡實、炒薏米、玉竹、茯苓洗淨備用。
- 完成上述步驟後,將鴨肉、芡實、薏米、玉竹、茯苓、薑片放入砂鍋,加1200毫升清水。大火燒開轉小火慢燉1小時;加入山藥塊,燉30分鐘至山藥軟糯。關火前5分鐘加鹽調味,撇去表面浮油。
總括而言,立秋宜潤燥以保肺陰,安神以平肅氣,緩行以合秋收。使形神與天地之氣相合,乃立秋養攝之要義。

撰文:博愛醫院註冊中醫師郭君寶
編輯:NutriLion EC編輯部
延伸閱讀:老黃瓜湯|去濕熱必飲「老黃瓜紅蘿蔔粟米豬𦟌湯」 適合濕熱體質人士

Follow我們 Social Channel 得到最新資訊 :
IG: nutriLion.hk | nutriLion.ec | nutriLion.cook
YouTube: @Nutrilion.healthylife
FB: nutriLi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