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作性與慢性偏頭痛
偏頭痛是非常痛苦,患有偏頭痛的人通常需要處方藥物來應對他們的症狀。一種簡單的非處方頭痛藥對治療偏頭痛很少有效。偏頭痛可以是偶發的或慢性的。 典型的發作性偏頭痛會持續數小時。 然後,偏頭痛發作之間可能會經過數週甚至數月。 另一方面,慢性偏頭痛持續時間更長且發生頻率更高。
根據美國偏頭痛患病率和預防 (AMPP) 研究,17.1% 的美國女性和 5.6% 的美國男性患有陣發性偏頭痛,這比慢性偏頭痛更常見。 有些經歷陣發性偏頭痛的人最終會發展成慢性偏頭痛,但不是全部。 只有 1.3% 的美國女性和 0.5% 的美國男性經歷過慢性偏頭痛。
慢性偏頭痛症狀
慢性偏頭痛每月至少出現 15 天,並且至少連續三個月出現。 慢性偏頭痛是在一個月內至少有 8 天出現以下兩種偏頭痛特徵:
- 引起中度至重度疼痛
- 主要影響頭部的一側
- 在受頭痛影響的大腦一側引起跳動的搏動感
- 由於常規的身體活動而開始變得更糟
原因
關於導致偏頭痛的一些可能性原因是:
- 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潛在的神經系統疾病可能引發慢性偏頭痛。
- 化學物質失衡:正常的大腦功能要求所有化學物質均勻匹配,所有神經通路都清晰。如果這些事情中的任何一個被打斷,可能會出現偏頭痛。
- 遺傳因素:如果一個親密的家庭成員,如父母或兄弟姐妹,經歷過偏頭痛,你患偏頭痛的機會就會增加。
- 血管異常:形狀、大小或流入大腦或大腦內部的血管的血流問題可能會導致偏頭痛。
在某些情況下,慢性偏頭痛可能是另一種嚴重疾病的潛在症狀。導致慢性偏頭痛的疾病包括:
- 創傷性腦損傷
- 腦部血管炎症或其他問題,包括中風
- 腦膜炎等感染
- 腦瘤
- 顱內壓過低或過高
觸發慢性偏頭痛的因素
易患偏頭痛的人可能會發現某些情況、行為或環境會引發新的偏頭痛發作。偏頭痛的常見原因包括:
- 焦慮和壓力:有偏頭痛病史的人可能會發現,在壓力和焦慮增加的時候,頭痛會突然發作。
- 不良姿勢:您的坐姿可能會影響您的感覺。不良姿勢會減少流經頸部的血液。這種減少的血流量也可能引發偏頭痛。
- 咖啡因的使用和濫用:咖啡因是一種可能引發偏頭痛發作的興奮劑。含咖啡因的高糖汽水或飲料也會引發偏頭痛。
- 某些食物和飲料:鹹味、辛辣和發酵食物(如醃肉和奶酪)以及人造甜味劑可能是原因。味精 (MSG) 是一種常見的食品防腐劑,都可能會引發偏頭痛。
- 激素:發作性和慢性偏頭痛在女性中更常見。可能是因為女性在月經期間會經歷規律的荷爾蒙變化。女性在絕經前和絕經期間也會經歷顯著的荷爾蒙變化。激素藥物,包括節育,也可以觸發偏頭痛。
- 藥物:血管擴張劑會影響您的血管系統(血管)。血管問題會引發偏頭痛或使偏頭痛變得更糟。
- 頭痛藥物:如果您每週服用超過三天或一個月超過九天的非處方頭痛藥物來治療偏頭痛,您可能會出現藥物反彈。
- 感官刺激:閃爍的燈光、嘈雜的音樂和強烈的氣味可能會引發偏頭痛發作。
- 睡眠困難:常規睡眠不足和睡眠過多都可能引發慢性偏頭痛發作。
- 天氣:溫度、濕度和氣壓的變化會影響您的偏頭痛狀態。
治療
藥物能夠治療慢性偏頭痛,配上良好的生活方式和替代療法,慢性偏頭痛大多都能得以改善。
藥物
如果您患有慢性偏頭痛,醫生可能會建議您服用處方藥。 根據您的情況,您可能會服用偏頭痛發作時服用的藥物或每天服用的藥物,以預防或減輕偏頭痛發作的嚴重程度。曲坦類藥物如 almotriptan 和 eletriptan 是急性偏頭痛藥物,可在偏頭痛發作早期服用以減輕嚴重程度。 還可以服用抗抑鬱藥和抗癲癇藥物來減少偏頭痛活動。當然,您必須聽從醫生的建議,才決定有沒有需要服用以上的藥物。
改變生活方式
某些生活方式的改變也有助於預防偏頭痛。 減輕壓力有助預防偏頭痛發作。 然而,你都可以治療偏頭痛的替代療法改善偏頭痛問題,包括按摩、針灸和增加 B-2 維生素。 生物回饋(Biofeedback)是另一種有助於預防偏頭痛的療法,通過一些儀器來測量生理指標,教您如何放鬆某些肌肉以減少頭痛。
了解更多:生薑真的有助於緩解頭痛和偏頭痛嗎?
甚麼情況才需要看醫生
如果您是第一次經歷偏頭痛,或者偏頭痛的嚴重程度或頻率增加,請諮詢醫生。 您可以去看全科醫生,他可能會將您轉介給神經科醫生。 如果您開始出現任何新的偏頭痛症狀,您應該盡快致電醫生。
突然或不尋常的偏頭痛可能是緊急情況。 如果突然出現劇烈頭痛并伴有以下症狀,請立即就醫:
- 嚴重嘔吐和噁心
- 呼吸急促,尤其是伴有發燒、皮疹和頸部僵硬
- 虛弱、頭暈或失去平衡
- 全身麻木或刺痛
- 視力模糊、複視或盲點
- 頭部受傷後頭痛
- 性格改變、不當行為或言語困難
- 困惑
- 癲癇發作
免責聲明:本網頁所提供的資料只作參考用途。 對於本網頁所載任何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本公司一概拒絕承認任何隱含的及/或明示的保證,並且不會就此作出任何陳述。
Follow我們 Social Channel 得到最新資訊 :
IG: nutriLion.hk | nutriLion.ec | nutriLion.cook
YouTube: @Nutrilion.healthylife
FB: nutriLi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