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醫時,醫師常常會將陰虛、陽虛體質掛在口邊,對於這兩種體質你認識多少?陰虛、陽虛有什麼分別?又會帶來哪些症狀?營養獅一文為你詳細解構,再推薦對應陰虛、陽虛體質的食療!
中醫裡的陰陽如何定義?
陰陽是傳統中國哲學中的二元概念,日為陽、月為陰;男為陽、女為陰;暑為陽、寒為陰等等,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略有耳聞。陰陽的概念在中醫理論中亦是不可或缺的一環,而且還是中醫學生首先要學習的理論,我們現在就來看看中醫中陰陽的定義吧!
在中醫角度,陰陽可以用來形容人體內不同的情況,例如虛與實、裡與表、寒涼與燥熱等等,亦可以形容體內營養、氣血的運行,例如陽和陰分別代表升與降、動與靜、促進與制約、推動與滋潤等等。對於中醫來說,陰陽沒有哪個比較好,要健康就需要得到陰陽平衡,是以平和體質為最穩定、最健康的體質。
什麼是陰虛、陽虛?
陰虛體質
「虛」在中醫理論裡意指「不足」,而陰虛體質亦即是指病人「陽盛陰衰」。陰虛人士因為「陽」佔的比重較重,雖然看上去健康、精神充沛,卻容易感到燥熱並出汗。「陰」與人體體液有關,陰虛則是體液有虧損,荷爾蒙、內分泌、血液等會有失調或不足的問題。陰虛人士身形一般比較瘦弱,而且女性比例較多。
陽虛體質
陽虛即是「陰盛陽衰」,在中醫角度中,陽氣會為人體提供精神和能量,亦能夠溫暖肢體。陽虛人士則因為「陰」面更強勢,而比較怕冷易倦,手腳冰冷。陽虛人士一般體型比較肥胖,肌肉鬆弛,或會伴隨面部浮腫、虛胖水腫等。
人生出來就可能會偏向其中一種體質,加上後天的生活習慣,更可能造成陰虛、陽虛。但患者亦不必過慮,體質是可以改變的,中醫鼓勵我們多留意自己的身體狀況,透過覺察判別先天體質,就可以透過中醫治療和生活習慣上的改變,達致陰陽平和。
延伸閱讀:除了陰虛、陽虛體質之外,你又認識其他體質嗎?營養獅教你如何改善氣虛體質!
陰虛體質的徵狀和成因
陰虛有哪些症狀?
- 容易便秘,大便乾硬,小便顏色較深
- 容易心浮氣躁、易怒
- 怕熱、手心發熱、容易出汗或晚上盜汗
- 皮膚乾燥、頭髮乾枯甚至掉髮、缺水
- 失眠多夢、焦慮
- 容易有痱滋、口乾舌燥、喉嚨乾涸、咳嗽
- 心悸、心跳加速
- 甲狀腺機能亢進
- 女性容易月經失調或量少;男性可能會出現遺精
陰虛體質的成因:
- 飲食方面愛吃煎炸、辛辣等刺激性且重口味的食物,少喝水
- 工作繁忙,常捱夜或日夜顛倒,精神壓力大
- 有抽煙習慣,或常處於重油煙的環境
- 更年期間體質改變
陽虛體質的成因和徵狀
陽虛有哪些症狀?
- 大便軟爛,容易腹瀉,常有夜尿
- 嗝氣、口臭
- 舌頭肥大,舌側會有齒痕、脷苔白而厚
- 怕冷、手腳冰冷
- 精神不振,缺乏動力、易倦
- 容易頭暈氣促
- 食用冰凍食物時容易感到胃部不適
- 容易消沉、抑鬱
- 容易水腫
- 女性可能會不孕,男性則可能陽痿
陽虛體質的成因:
- 長時間處於冷氣環境內
- 長期捱夜,操勞過度
- 天氣寒冷、保暖不足
- 常喝凍飲或吃生冷食物
- 產子或流產次數多
陰虛、陽虛食療推薦
陰虛人士適合多攝取清熱、降火的食材,例如冬瓜、綠豆、薏仁等,以及滋潤的食材,例如蜂蜜、雪耳、雪梨等;至於陽虛人士則應該食用性溫的食材,包括薑茶、人參、桂圓、紅棗等等。以下是兩款營養獅推薦的食療,大家不妨嘗試一下自己動手做!
陰虛人士的推薦食療:
蜂蜜雪梨燉燕窩(2人份)
食材 | 份量 |
雪梨 | 一個 |
燕窩 | 一盞 |
蜂蜜 | 按個人喜好加入 |
杞子 | 少量 |
做法:
- 先浸泡燕窩 5 小時
- 雪梨去芯、去皮,切成大粒
- 將雪梨、燕窩、杞子放入燉盅
- 加入約 400 毫升滾水,燉 45 分鐘
- 食用前按個人喜好的甜度加入蜂蜜
功效:滋陰、潤喉、潤肺
陽虛人士的推薦食療:
羊腩煲(4人份)
食材 | 份量 |
羊腩 | 1 磅,切件 |
冬菇 | 5 個,去莖 |
薑片 | 10 片 |
青蔥 | 2 條,切段 |
蒜頭 | 3 瓣,切片 |
陳皮 | 少量,先用開水浸泡 |
乾蔥 | 2 個,切開 |
枝竹 | 4 條 |
馬蹄 | 6 粒 |
唐生菜 | 按個人喜好 |
調味:
材料 | 份量 |
南乳 | 一塊 |
生抽 | 1 湯匙 |
老抽 | 1 湯匙 |
腐乳醬 | 2 湯匙 |
冰糖 | 20 克 |
紹興酒 | 少量 |
做法:
- 羊肉放入滾水出水,10 分鐘後撈起備用
- 爆香薑片、青蔥、蒜頭、乾蔥
- 加入調味食材
- 加入羊肉翻炒
- 加入 600 毫升清水後蓋上煲蓋,用小火炆 90 分鐘
- 加入剩餘材料,再炆 15 分鐘
- 試味,再按需要作最後調味
功效:行氣活血,暖身禦寒,提升體力
免責聲明:本網頁所提供的資料只作參考用途。 對於本網頁所載任何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本公司一概拒絕承認任何隱含的及/或明示的保證,並且不會就此作出任何陳述。
讓 Nutrilion 成為你的營養師,帶大家從生活、運動、常見疾病及營養方面入手了解正確養生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