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蛇】後生仔都有機會生蛇?生蛇原因同水痘有關?一文睇清生蛇相關資訊!

生蛇

坊間對一般對生蛇的認知都認為是老人病,但實情並非如是,任何年紀都有機會生蛇。坊間對生蛇原因、病徵及後遺症存在許多誤解,導致許多人錯誤判斷生蛇為濕疹,導致延誤治療,使病情惡化。生蛇可大可小,輕則留疤,重則有機會導致永久傷害。因此,本文將講解生蛇的原因初期症狀生蛇階段等。

生蛇原因同水痘有關?

生蛇醫學病稱為「帶狀疱疹」(Herpes Zoster) 是由引致水痘的病毒「水痘帶狀疱疹病毒」造成。當水痘痊癒後,其病毒會以休眠的狀態,沿住神經系統潛伏在神經組織多年。當身體免疫力變差時,病毒就有機會「甦醒」並由神經線進入皮膚,導致生蛇。因此,生蛇經常發病於40至50歲人士和免疫系統較弱的人身上,而其發病機率更會在50歲後大幅増加,導致有老人病的稱號。以下是生蛇的原因: 

  • 年齡 (50歲後大幅增加)
  • 壓力大、睡眠不足
  • *長期病患者,如糖尿病、高血壓、紅斑狼瘡症和癌症病人等

*長期病患者生蛇風險會比平常人高

有近期研究指出,新冠疫情後生蛇的求診個案有上升的趨勢,患者大多因感染新冠病毒導致免疫力下降而生蛇,其發病機率增加大約兩成!

閲讀更多:【水痘】成人也會被水痘傳染?拆解水痘症狀及預防方法!

生蛇與濕疹傻傻分不清?

生蛇與濕疹的分別主要在其病理性質發病位置,生蛇是由病毒引起而濕疹則是由免疫力系統、環境、遺傳等非病毒因素引致。生蛇的發病性質是沿潛伏於神經系統,所以發病時都是區域性地於神經區域生蛇;濕疹則沒有局限性,通常是整個身體發病。

了解更加關多濕疹知識:濕疹痕癢無比?教你不同濕疹穴位按摩法,讓你不再煩惱!

生蛇會傳染?

生蛇本身是因體內病毒「甦醒」而發病,所以是沒有傳染性的,對於本身生過水痘的人士沒有影響,傳染機率極微。雖然生蛇不會傳染,但有機會透過皮疹傳播,令從未生過水痘的人生水痘,然後重覆上述發病的過程。所以,患者應保持紅疹乾爽及清潔,避免接觸抵抗力弱和未曾出過水痘的人士,因為有機會傳染水痘帶狀疱疹病毒。至於生過水痘的人無須擔心再受到水痘病毒傳染而生水痘,因在第一次生水痘後身體已經產抗體。

3大生蛇階段及初期症狀

生蛇過程大致分成三個階段:

  1. 急性痛楚期(病發頭30日):初期症狀會類似感冒,例如頭痛、疲倦乏力、發燒及腸胃不適等;發病頭三日內皮膚表面會形成紅疹,即使還沒有紅疹,患處也會出現疼痛、麻刺感、痕癢,部分病人的發病位置會失去感覺;其後,紅疹會伴隨水泡蔓延成帶狀,持續1-14日,期間可能會出現膿皰或血水,並於兩至三星期內乾水並結痂。
  2. 亞急性痛楚期(病發後30-120日)
  3. 慢性期(病發後四個月或紅疹消退後三個月),亦即帶狀疱疹後神經痛,有些病人會持續疼痛數個月甚至數年。
圖片來源:Yahoo新聞

生蛇後遺症可大可小!

雖然生蛇般而言不會致命,但嚴重性卻遠超想像:

  • 色素沉澱或疤痕
    • 生蛇處可能出現色素沉澱,令皮膚呈現一大片瘀紅色,需要數個月才會消退,嚴重者可能會留下永久性疤痕。
  • 後遺神經痛
    • 後遺神經痛是常見的後遺症之一,指病發數月後仍然感受到的神經疼痛,有些後遺神經痛個案更在患者康復持續數年,而後遺神經痛往往難以控制。
  • 有機會影響視力
    • 若患處接近眼睛,眼睛內或眼周遭的帶狀疱疹可以引起結膜炎或影響眼角膜等問題,有機會會導致視力受損。 另外,長者因眼部生蛇而導致視力受損的機會會比一般人較高。

生蛇止痛方法

抗病毒藥物

最有效的止痛方法就是於發病48小時內求醫,出現紅疹後首48小時是治療生蛇的黃金治療期。醫生會處方阿昔洛韋(Acyclovir)、泛昔洛韋(Famciclovir)等抗病毒藥物抑壓病毒、控制紅疹生長同時減輕或預防劇烈疼痛,以減低發生後遺神經痛症的機會。通常以發病後48小時內服用的藥效最佳。所以,當發現有類似病徵出現時,應盡快求醫以降低出現嚴重後遺症的風險。

口服、外用及針劑止痛藥

為了減輕生蛇時的不適,醫生通常會把口服及外用的抗敏感藥和止痕藥連同生蛇特效藥一齊處方給病人,減少對患者的生活影響。若患者因疼痛導致難以入睡或其他問題,應一併向醫生反映。 

到底生蛇使唔使戒口?

對於應不應該戒口,坊間眾説紛紜。西醫角度強調均衡飲食,並沒戒口的限制,唯一大忌就是沒有均衡飲食,攝取不足每日所需營養。

了解中醫如何建議:戒口很麻煩?為你整理中醫戒口表,一眼看清甚麼不能吃!

免責聲明:本網頁所提供的資料只作參考用途。 對於本網頁所載任何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本公司一概拒絕承認任何隱含的及/或明示的保證,並且不會就此作出任何陳述。

iherb 2024優惠碼

Follow我們 Social Channel 得到最新資訊 :

IG: nutriLion.hk  | nutriLion.ec | nutriLion.cook

YouTube: @Nutrilion.healthylife

FB: nutriLi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