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痛症】行山後膝痛、腳底痛?中醫拆解3大成因+5大實用減痛法

中醫痛症-腳痛-膝頭痛-行山腳痛

近來天氣逐漸轉涼,秋高氣爽是行山的好季節!但是,不少人在行山後翌日出現膝頭痛、足底痛、小腿肌肉繃緊和酸痛等症狀,到底可以如何舒緩?NutriLion邀請了註冊中醫蔡雪筠醫師,和大家分享行山後出現痛症的三大主因,以及五個實用的減痛方法,讓各位「行山友」日後進行戶外活動和遠足時,可以多加注意!

腳痛 | 行山後出現疼痛的三大成因

下肢負重過大

行山時,因為全身的重量會集中在下肢。如果出現背包過重或體重超標的情況,都有機會令膝頭、腳踝關節承受過大壓力,容易誘發腰痛、膝痛、足底痛及小腿筋腱緊張。嚴重者甚至會導致半月板損傷、韌帶撕裂等。

勞損過度 

如穿著不合適的鞋履(例如高跟鞋、有增高功能的球鞋),又或者步行時間過長,都會容易令足部骨骼反覆受壓,出現蹠骨疲勞性骨折(又稱「行軍性骨折」)。此類骨折無明顯外傷,疼痛感雖然不劇烈,但卻會影響足步用力和平衡力。

寒濕侵襲關節 

高山的氣溫相對較低,而且濕氣重。如果選擇在清晨時分行山,清晨霧氣容易使寒濕之邪入侵關節,產生「痠、重、麻、痛」,形成各種痛症例如手肘痛、膝痛、腕痛等。此類痛症就算在足夠休息後,亦未必會有改善,像「擔泥」後的疲勞感亦會持續出現。

腳痛 | 五大減痛實用方法

精簡裝備、正確背負 

行李越輕,下肢的負擔越小。建議選用肩帶寬厚的行山背包,讓兩邊肩膀平均受力;再配合胸帶與腰帶分散壓力。胸帶和腰帶應以剛好索緊身體為佳,若過緊有會影響呼吸和腹部發力。背包內物品的擺放位置也很重要,建議最重物品置於貼近腰背部的位置,上下放輕物,避免頭重腳輕或左右失衡。

強化腰腿肌群 

腰部與大腿肌肉量是否足夠,對於減低腰痛和膝痛問題非常關鍵。因為行山時需要不停地上下樓梯或斜坡,亦有可能會遇上沙石不平的路徑,所以腰部、腹部、大腿、小腿的肌肉會密集被用到。若想強化腰腿肌群,日常可加入深蹲、弓箭步、核心訓練等運動,可顯著減輕膝關節壓力,預防腰扭傷、十字韌帶損傷及半月板問題。

建議選擇適當衣著 

衣著方面,建議以長袖、防風防濕的衣物為佳;鞋履可選擇防滑、抓地力強、包裏性佳的運動鞋或行山鞋,避免前低後高設計(例如有內置增高鞋墊的波鞋),另外亦要繫緊鞋帶以保護踝關節。

行山後溫熱敷腿

行山後容易出現肌肉疲勞,特別是小腿和足底位置。建議回家當晚用熱水(約40-42°C)浸腳約10-15分鐘,浸泡至小腿一半或上三分之一的地方,有助舒緩下肢疲勞,但心臟健康欠佳的人士應避免運動後泡足。

另外亦可以以暖包熱敷膕窩(膝後窩),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疲勞。

出發前熱身及活動後伸展

出發前及下山後徹底伸展腰部、髖部、大腿後側與小腿,可大幅降低肌肉拉傷風險。常見動作包括:

  • 腰部左右旋轉:直立,雙腳分開與肩同寬,腰部慢慢向左或右旋轉,直到能看到另一側的足跟,停留3-5秒,然後反方向。
  • 單腿屈膝拉臀:單足站立,另一隻腳屈膝,膝蓋指向地下,用手輕微將足部拉近臀部後方,停留3-5秒,然後反方向。
  • 弓箭步拉腿後肌群:直立,雙腳分開與肩同寬,將左腳往前一大步,慢慢膝蓋彎曲,右腳伸直,應感覺到右腿後肌肉的拉伸,停留3-5秒,然後反方向。
  • 手腕腳踝環繞活動:緩慢多角度轉動手腕腳腕。

最後蔡醫師提醒,充足休息亦為關鍵,行山間隔宜至少相隔數天。若疼痛持續超過48小時仍未緩解,可能是肌肉或韌帶受損,建議盡早求診,妥善處理,以免留下慢性痛症。

鳴謝:

註冊中醫師蔡雪筠 
康展邁醫學中心 – 沙田大圍石門婦科中醫診所

編輯:NutriLion.ec 編輯部

Follow我們 Social Channel 得到最新資訊 :

IG: nutriLion.hk  | nutriLion.ec | nutriLion.cook

YouTube: @Nutrilion.healthylife

FB: nutriLi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