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青肝不好、面黃因脾虛?中醫解讀5種面色對應臟腑問題|附茶療改善

5種茶療針對性改善面色

如果見到身邊人面色青白、萎黃、兩顴潮紅等,未必是對方化妝「太重手」,而是有可能其身體發出警號。註冊中醫杜燕雯醫師表示,面色與五臟氣血密切相關,正常面色應為 「紅黃隱隱,明潤含蓄」(白裡透紅、光澤柔和)。若面色偏頗且晦暗無華,則反映臟腑失衡,稱為 「病色」,可分為以下五類,各對應不同臟腑問題。

1. 面色蒼白

中醫解說:白色對應肺,面色蒼白,表示氣血不足。

適合茶療:參棗桂圓茶

功效:補氣養血,溫潤面色。

  • 材料:人參/紅參片3克、紅棗(去核)5顆、桂圓肉10克、枸杞5克。
  • 製法:洗淨材料,用500ml沸水燜泡15分鐘,可反覆沖泡至味淡。
  • *注意:感冒發熱忌用;易上火者可改用西洋參。

2. 兩顴面色潮紅

中醫解說:紅色對應心,兩顴面色潮紅,則表示陰虛內熱。

適合茶療:銀耳百合潤膚茶

功效:滋陰降火,緩解虛熱泛紅。

  • 材料:乾銀耳(撕小朵)5克、百合10克、麥冬6克、蜂蜜適量。
  • 製法:銀耳先泡發,與其他材料加800ml水燉煮30分鐘,關火後調蜜。
  • *注意:糖尿病患者去蜂蜜,換1/4羅漢果;腹瀉慎用。

3. 面色青紫

中醫解說:青色對應肝,面色青紫,則表示氣滯血瘀。

功效:行氣活血,改善循環。

適合茶療:玫瑰山楂活血茶

  • 材料:玫瑰花8朵、山楂(乾)10克、紅糖1小塊、丹參5克
  • 製法:材料用500ml沸水沖泡,加蓋燜10分鐘。
  • *注意:孕婦禁用、經量多者經期停用;胃酸過多者山楂減半;服用薄血藥人士請咨詢專業人士意見再服用。
中醫解讀5種面色對應臟腑問題

4. 面色萎黃

中醫解說:黃色對應脾,面色萎黃,則表示脾虛濕困。

適合茶療:茯苓陳皮炒米茶

功效:健脾養胃、祛濕消腫、溫和補氣

  • 材料:白米100克、茯苓10克、陳皮1小片。
  • 製法:
  • (1)乾鍋炒米:白米洗淨後瀝乾水分,平鋪晾乾(或直接用乾米)。再用無油無水的鍋中火加熱,倒入白米、茯苓、陳皮,持續翻炒至米粒膨脹、呈金黃色(約10分鐘),散發焦香即可。
  • (2)沖泡飲用:取2湯匙炒米(約20克),加500ml沸水,燜泡15分鐘後飲用。
  • *可反覆沖泡至味道變淡,米粒亦可嚼食。

5. 面色晦暗

中醫解說:黑色對應腎,面色晦暗,則表示腎虛寒凝。

適合茶療:黑豆杜仲暖腎茶

功效:溫腎散寒,提亮膚色。

  • 材料:黑豆(炒)20克、杜仲10克、核桃仁10克、肉桂粉少許
  • 製法:黑豆與杜仲加1000ml水煮40分鐘,最後撒肉桂粉。
  • *注意:易口乾舌燥者去肉桂,加麥冬10克平衡燥性。
中醫解讀5種面色對應臟腑問題

杜醫師稱,上文分享5種針對性改善面色異常的茶療,建議每星期可飲用3至4次,連續飲用2至4星期,同時配合運動和作息將可見到改善。不過,面色異常成因複雜,有可能涉及臟腑功能失調或潛在健康問題。若長期面色不佳或伴隨其他不適,建議諮詢中醫師或專業醫療人員意見,透過辨證論治找出根本原因,以獲得適切調理。

鳴謝:

尚容堂中醫館 @sheungyungtong

註冊中醫師杜燕雯 @naomito.ec

延伸閱讀:小暑|暑濕為患易引發中暑、腸胃不適 中醫教飲食養生+3款清熱食譜

Follow我們 Social Channel 得到最新資訊 :

IG: nutriLion.hk  | nutriLion.ec | nutriLion.cook

YouTube: @Nutrilion.healthylife

FB: nutriLi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