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暑氣漸消,秋意漸濃
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四個節氣,通常出現在陽歷8月23日前後(22日至24日)。「處」有隱退、終止之意,處暑即意味著暑熱即將消退,天氣逐漸轉涼。明代《七修類稿》記載:「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此時,炎夏接近尾聲,秋季的腳步漸近。
處暑時節的身體變化與中醫養生原理
處暑的到來,標誌著酷暑即將結束,氣溫開始回落,降水減少,天氣由炎熱轉向涼爽。自然界的陽氣由發散轉為收斂,人體內的陰陽之氣也隨之變化。此時,許多人容易感到疲倦,這種現象被稱為「秋乏」。

中醫認為,秋乏的原因在於暑濕之氣尚未完全消退,易損傷脾胃,導致「暑濕困脾」。脾主肌肉四肢,當脾受濕困時,人便容易疲乏無力、精神不振。此外,秋季燥氣漸盛,燥熱易耗氣傷陰,氣虛者表現為乏力加重,陰虛者則可能出現口乾、咽燥等乾燥症狀。

處暑養生:健脾祛濕與滋陰潤燥並重
處暑時節,天氣由熱轉涼,但暑濕與秋燥並存,因此飲食宜健脾祛濕、滋陰潤燥。以下推薦3款適合處暑的養生湯水,幫助調理脾胃,緩解秋乏和乾燥不適,助您順應節氣養生。
山藥蓮子百合湯:補脾潤肺,緩解秋乏

網上圖片
材料(2人份量):
| 鮮山藥 | 100克 |
| 蓮子 | 30克 |
| 乾百合 | 20克 |
| 紅棗 | 3顆 |
| 瘦肉或排骨 | 適量 |
做法:
- 瘦肉或排骨焯水備用,山藥去皮切塊。
- 所有材料洗淨,放入鍋中,加適量清水。
- 大火煮沸後轉小火煲1小時,加鹽調味即可。
功效:山藥補脾益肺,蓮子安神健脾,百合潤肺止咳,適合處暑時節調理脾胃、緩解秋燥與疲乏。
冬瓜薏米老鴨湯:祛濕滋陰,清熱解暑

網上圖片
材料(2人用量):
| 冬瓜 | 500克 |
| 薏米 | 30克 |
| 老鴨 | 半隻 |
| 陳皮 | 1片 |
| 生薑 | 2片 |
做法:
- 老鴨焯水去血沫,冬瓜連皮切塊(皮可增強祛濕效果)。
- 所有材料放入湯鍋,加水大火煮沸後轉小火煲1.5小時。
- 加鹽調味即可。
功效:冬瓜利水消腫,薏米健脾祛濕,老鴨滋陰養胃,適合處暑餘暑未消、濕氣重時飲用。
沙參玉竹銀耳湯:養陰生津,潤燥養顏

網上圖片
材料(1人用量):
| 沙參 | 10克 |
| 玉竹 | 10克 |
| 銀耳 | 1朵 |
| 瘦肉 | 適量 |
做法:
- 銀耳泡發後撕小朵,瘦肉焯水。
- 所有材料放入燉盅,加適量清水。
- 隔水燉1.5小時,加少許鹽調味。
功效:沙參、玉竹養陰生津,銀耳潤肺養顏,適合預防處暑秋燥引起的口乾、皮膚乾燥等不適。
處暑養生小貼士:飲食與生活調理
為適應處暑的季節變化,飲食宜清淡,避免辛辣燥熱食物(如辣椒、燒烤)。若出現舌苔厚膩、疲倦等濕氣重症狀,可多食用薏米、赤小豆、茯苓、白扁豆等健脾祛濕中藥。隨著秋燥漸盛,口乾、皮膚乾燥者可多食滋陰潤燥食材,如梨、冰糖、銀耳、沙參等,養陰生津。
除飲食調理外,建議以下生活方式調整:
- 充足睡眠:每日保證7-8小時睡眠,午間小憩30分鐘,緩解秋乏。
- 適量運動:每日散步或輕鬆瑜伽30分鐘,促進排濕與新陳代謝。
- 穴位按摩:按揉足三里(位於小腿外側,膝蓋下3寸)或三陰交(位於小腿內側,踝關節上3寸),每日5-10分鐘,健脾祛濕、調理氣血。
透過飲食與起居的雙重調理,順應處暑節氣變化,有效預防秋乏與乾燥不適,保持身心健康!立即諮詢專業中醫師,獲取個人化處暑養生方案。

撰文:博愛醫院註冊中醫師王琼煒
編輯:NutriLion EC編輯部
延伸閱讀:【去濕湯水】五指毛桃赤小豆扁豆湯 舒筋活絡利水健脾 | 附食譜及影片教學

Follow我們 Social Channel 得到最新資訊 :
IG: nutriLion.hk | nutriLion.ec | nutriLion.cook
YouTube: @Nutrilion.healthylife
FB: nutriLion.hk





初步試驗數據分析結果達標)-218x150.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