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暑濕為患易引發中暑、腸胃不適 中醫教飲食養生+3款清熱食譜

小暑|暑濕為患易引發中暑、腸胃不適 中醫教飲食養生+3款清熱食譜

「小暑」是夏季第五個節氣,也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一個節氣,正是炎熱潮濕的季節。通常在每年陽曆的7月6日、7月7日或7月8日(2025年是7月7日)。 小暑的來臨表示天氣開始炎熱,但仍未到最熱的時候。 小暑過後,天氣會一天比一天熱,諺語說「小暑過,一日熱三分」,表示小暑過後,氣溫會逐漸升高。 

小暑氣候特點

「暑」即炎熱,小暑意味著「小熱」,此時氣溫升高,雷雨增多,許多地區進入「三伏天」的初伏(小暑後不久),濕熱感會變得明顯。民間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諺語,形容悶熱難耐。夏季氣溫高,同時雨水增多,空氣中濕度大,濕熱交織,形成「暑濕」環境。

《靈樞.歲露》曰:「暑則皮膚緩而腠理開。」當夏天氣溫升高,也會影響人體的體溫,為了維持人體的恆溫,毛細孔會打開,將過多的熱能透過水分帶走。然而,「暑多夾濕」,夏季暑熱之氣常與濕邪相兼為患,導致人體易受「暑濕」侵襲。

小暑起居養生之道

小暑時節天氣炎熱,容易引發中暑、腸胃不適等問題。 因此,在小暑這段時間的起居養生有以下注意事項:

1. 注重避免過度勞累;

2. 避開正午高溫時段外出,在中午外面高溫的時間可以適當午休;

3. 勿經常留在冷氣房,以免感受風寒之邪,造成「冷氣病」;

4. 保持心情平和,防止「情緒中暑」。

小暑中醫養生

小暑飲食養生宜忌

小暑期間,飲食應以清淡及容易消化為主,加上天氣熱出汗多,也需多喝水補充水分。建議大家盡量進食一些清潤的食物,例如絲瓜、冬瓜、青瓜、蓮藕、綠豆、西瓜等,對於消暑及補充水份有幫助;也可進食一些健脾袪濕的食物,例如薏米、扁豆等。

食物禁忌方面,則要避免太多辛辣及燥熱的食物,以免熱上加熱;也不可進食太多生冷、寒涼的食物,例如冷飲及雪糕等,以免損傷脾胃。

中醫推薦3款小暑宜吃食譜

1. 綠豆百合蓮子湯 (2-3人份) 

(網上圖片)

功效:清熱解毒、養心安神,適合心煩口渴、睡眠不安者。

材料:綠豆50克、乾百合20克、蓮子15克、冰糖適量
做法:綠豆、蓮子提前浸泡2小時;加水煮沸後轉小火煮至綠豆開花,加入百合、冰糖再煮10分鐘。

2. 冬瓜薏米瘦肉湯 (2-3人份) 

(網上圖片)

功效:利水消腫、滋陰祛濕,適合濕熱重、易水腫者。

材料:冬瓜300克、薏米30克、瘦肉半斤、薑片3片
做法:瘦肉出水去腥,與薏米、薑片同煮1小時;加入冬瓜塊再煮20分鐘,加鹽調味。

3.荷葉茯苓粥 (1人份) 

(網上圖片)

功效:升清降濁、健脾利濕,適合頭身困重、食欲差者。

材料:鮮荷葉1張(或乾荷葉10克)、茯苓15克、粳米60克
做法:荷葉洗淨剪塊,與茯苓、粳米同煮至粥熟,撈出荷葉。

小暑時節養生,可以將飲食結合規律作息及適度運動(例如清晨或傍晚散步),有助安然度夏。惟若體質偏寒或濕熱較重者,則建議諮詢中醫師進行個性化調理。

博愛醫院註冊中醫師何蕙均

撰文:博愛醫院註冊中醫師何蕙均

編輯:NutriLion EC編輯部

Follow我們 Social Channel 得到最新資訊 :

IG: nutriLion.hk  | nutriLion.ec | nutriLion.cook

YouTube: @Nutrilion.healthylife

FB: nutriLi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