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8月已過一半,但天氣仍然炎熱,未來一星期的每天最高溫度都超過30度,且相對濕度高達95%,相當悶熱。有中醫指出,坊間有不同的消暑方法,但要視乎身體出現陽暑抑或陰暑狀態,才去選擇解暑方式,否則可令暑氣悶在體內,難以散熱,影響健康。
「陽暑」即「中暑」
註冊中醫師何肇婷分享,暑氣可以細分為「陽暑」及「陰暑」,前者是指一般聽到的中暑,意即暑熱太厲害,令人出汗散熱,但如果長期身處太陽底下,身體流汗過多又未有及時補充水分,散熱就會減慢,同時暑熱在體內累積而形成陽暑。
何醫師指,「陽暑」的症狀包括大量出汗、發熱、口乾、頭暈、胸悶噁心、疲乏等,嚴重可以引致高熱、昏迷或抽搐等。

「陰暑」中招機會大
至於「陰暑」,何醫師引述明代醫家張景岳所言:「此以暑月受寒, 故名陰暑」。她解釋,在夏天暑熱之時受寒就是陰暑,多數是由不良的解暑方法引起,而現代人出現陰暑的機會往往比陽暑多。
何醫師引表示,在天氣炎熱時,人體毛孔會自然張開,幫助排汗散熱,惟若在毛孔張開散熱期間突然受涼的話,例如在戶外出汗後,直接走入大冷氣的商場、直接吹風扇或沖凍水涼等,會令毛孔遇寒閉合,令本身要排出體外的熱留在體內及減慢散熱,形成蒸籠般的悶熱狀態。
與此同時,由於身體受了風寒,就會造成怕風或頭痛等類似感冒的症狀。另外,何醫師稱很多人為求消暑的快感,會在身體很熱的情況下立刻進食冰涼食品,例如西瓜、雪糕、凍飲等,令寒邪直接損害脾胃,所以陰暑還可夾雜腹痛、腹瀉、噁心反胃等症狀。
舒緩「陽暑」「陰暑」方法各異
雖然「陽暑」及「陰暑」皆與暑氣有關,但何醫師提醒兩者的解暑方法各有不同,如果用錯方法會招致反效果,影響健康。
舒緩陽暑症狀方法
- 宜立刻到陰涼處休息;
- 補充水份,較理想是淡鹽水或運動飲品,補充電解質;
- 如果熱困的症狀明顯,亦可於頸肩作刮痧,幫助泄熱。

舒緩陰暑症狀方法
- 可飲用薑茶,暖胃驅寒之餘,又能使毛孔打開,幫助出汗散熱。
*忌:由於陰暑情況較常見於體虛人士,故不宜做刮痧治療。

內容授權:註冊中醫師何肇婷 @siuting.ec
延伸閱讀:處暑 | 暑濕困脾易疲乏精神不振 中醫推介3款養生湯水 舒緩秋乏乾燥不適

Follow我們 Social Channel 得到最新資訊 :
IG: nutriLion.hk | nutriLion.ec | nutriLion.cook
YouTube: @Nutrilion.healthylife
FB: nutriLion.hk





初步試驗數據分析結果達標)-218x150.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