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飯時飲水對胃唔好?這3類人不宜食飯飲水!中醫拆解水飲病及飯水分離法

中醫-食飯飲水-水飲病-飯水分離法

食飯飲水 | 關於吃飯時可否喝水,眾說紛紜。有人說這對腸胃不好,有人卻說這是多年來一貫的飲食習慣,並無不妥。究竟哪種說法才是正確?今次特別邀請到註冊中醫張天慧中醫師,為大家拆解這個「都市傳說」,一起來看看到底吃飯是否也需要「乾濕分離」!

「食飯飲湯」乃傳統習慣 以調理脾胃為主

張醫師指,「食飯飲湯」最初的出發點是為了調補腸胃較虛弱的人。以往飲食營養條件有限,而且不少勞動階層工作時會長時間出汗,湯水能夠補充身體流失的水分,並同時促進飲食,幫助調補相對上較虛弱的腸胃。

不過,現今都市人的生活方式已大不相同。大部分人勞動較少,反而壓力大、作息不規律而導致腸胃功能變差,因此食飯時喝大量湯水未必適合大家現時身體的消化模式。張醫師提醒,大家應該根據自身體質及生活習慣去調整,才能做到真正養生。

3類人不宜「食飯飲水」 

中醫角度,若發現 1) 經常腸鳴,腹中常有水聲;2)被診斷為胃動力不足人士;或3)出現以下「水飲病」症狀的人士,都應避免吃飯時飲水。

6大「水飲病」症狀

水色面色青暗、眼眶有一黑圈
水瞼面部或眼瞼浮腫,下眼瞼腫脹如臥蠶狀
水斑氣血瘀滯,臉有黑斑點
水舌舌體胖大有齒印,舌苔白而滑
水脈(脈象)緊脈、弦脈(需由中醫師診斷)
水腹肚子脹滿陽虛者多中央凹陷,如蛙狀腹陰虛者多中央隆起,四肢枯瘦

中醫如何治療水飲病?

古代有一位醫家張仲景,對於治療水飲病的原則為「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如果是針對屬陰或者屬寒的「水飲病」證型,可用具有溫熱性質的中醫去調理,促進陽氣溫行,幫助驅散寒邪和化解水飲。中醫角度,水液停滯在體內形成的病理狀態,通常與陰寒有關,因為水液本身屬陰,寒邪容易導致水液代謝失常,停聚不散。所以,用溫藥來溫陽散寒,促進水液代謝,是對症的治療方法。

但是,若患者的體質夾熱或者化熱,或者痰飲長期積聚轉化成了熱證(比如痰液變得黏稠、黃膿等),那就不能單純用溫藥了。這種情況需要根據具體病情,改用清熱或瀉熱的方法來治療,不能一概而論。

張醫師指,根據香港的氣候和他的臨床經驗,茯苓,桂枝,白朮等是比較多用的中藥。而且除了服用中藥外,搭配「飯水分離法」對水飲病都會有幫助。

飯水分離法流程

在進行飯水分離法前,建議先向註冊中醫師諮詢,判斷你的體質是否需要進行。

初級法則:

  • 飯水分離二小時。
  • 飯前二小時開始禁水,飯後二小時開始喝水。
  • 吃飯時,不喝湯、不喝水、不吃流質(例如:粥、醬汁、奶、飲料…等)。

進階法則:

  • 白天不准喝水,太陽下山後才能喝水。
  • 如果暫時做不到白天不喝水,至少要做到飯水分離二小時。

內容授權:張天慧註冊中醫師

特別鳴謝:醫天圓中醫診所 @eden.tcm.clinic

Follow我們 Social Channel 得到最新資訊 :

IG: nutriLion.hk  | nutriLion.ec | nutriLion.cook

YouTube: @Nutrilion.healthylife

FB: nutriLion.hk